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9 00:11:15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半截蜡烛》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

一、成功之处

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个性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思考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课堂上,我还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透过引读抓住描述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状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看似热热闹闹,结构完整。无论从课文理解的方法,文学常识把握来说都是到达目标的。但是,却偏离了一个最基本的方向: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中,我将更多的时光放置在了理解课文出现的“危机”与“绝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但是却偏偏少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的训练。虽然有读人物语言,但是却感觉差强人意,并没有到达感受语言,个性是首次接触的剧本语言的特色。

三、改进措施

我想是否能够在课前就就应让学生自行读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自我来演一下这段剧本,这样不仅仅能让他们了解大意,更为课堂上进一步感受剧本语言,积累语言争取时光。这样教学就更完美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2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一、深入解读: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中国。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

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中国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教师引导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

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

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语文,语文,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导今后的课程教学。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遗憾的是,时间的分配上还是显得仓促。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3

反思第三组略读课文《半截蜡烛》,有如下收获:

备课时,我就在思考:略读课文到底该怎么教?虽然同科头老师介绍经验和《教师教学用书》中,也听到、看到一些“略读要以学生自己读懂为主”,“略读任务要单一,要充分运用好文前导语的提示作用,解决一两个问题即可。”“在教学时间上基本用一课时完成。”等等,但在以前的教学实际中,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自读,如何选择教学任务,如何利用课文导语等还是很茫然。带着这些迷惘,我又重新进行了单元备课:单元主题是“语言的艺术”,要求孩子们阅读本组课文,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而再看课文导语中的学习要求:先读读下面的剧本,想想剧本中讲的是件什么事,说说你最欣赏谁的语言;再分角色演一演;还可以讨论一下剧本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这些学习要求不正是围绕着单元主题提出来的吗,于是,我的心中豁然开朗,课堂就围绕着这四步引导学生学习: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并了解剧本的特点;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四、总结延伸。

按上述四步教授《半截蜡烛》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后,我明白了只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能较好地发挥略读课文的原有效应。“一个中心”即以学生的自读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扣住单元重点,点拨课文难点。在《半截蜡烛》中,以语言实践为主线,引领学生了解阅读剧本的基本方法,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在读、议、演、拓展中品味语言的艺术,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让课堂有了“亮点”。本堂课,成功之处是先引导孩子深入钻研教材,让学生静静地思索,静静地写批注,用笔把自己的独特体验与剧中人物进行了对话。然后抓住剧本中最精彩的部分让孩子交流如何抓住提示语、人物的年龄特点、所处的环境等演好角色,同时在演的过程中再次去品味语言的艺术,最后让大家课下找些剧本来读一读,从而拓宽了学生阅读的范围。这样略读课文也就“略出了精彩!”

但是,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没有及时对文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后来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看来,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课堂上更要关注学情,并予以及时反馈。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